今天怎能和「沙士」相比?
最近由中文大學公布的「香港生活質素指數」顯示,香港人的生活質素已降至「沙士」時期的水平,看到這個結果,不禁嚇了筆者一跳,調查結果的解釋是樓價高企,港人住屋負擔加劇,造成生活質素下降,但筆者回想沙士時期的情景,實在覺得兩個時期的生活質素差距太遠,絕不可能混為一談。
筆者先強調,沙士時期的地產代理生意其實很好,甚至比現時更理想,皆因當年很多業主願意大幅減價,所以交投相當暢旺,但筆者明白普遍市民的生活卻是很艱苦,還記得當年的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八,負資產數字相當高,翻開報紙不時會看到燒炭自殺的新聞,加上經濟已低迷多年,市民又懼怕患上「沙士」,結果人人戴口罩,甚至不敢上班出街,可說是百業蕭條,整個香港都籠罩一片愁雲慘霧,彷彿看不到明天。
反觀今天香港的失業率只有3.3%,接近全民就業,部份建築工人日薪更逾二千元,即使是低技術工種亦有最低工資保障,雖然住屋開支的確比過去高,但根本難以和當年打工仔「隨時被裁」的心理壓力相比。
其實香港和過去相差最遠是地方,應是人的心態,現時很多人用負面情緒看每件事,不論是政治﹑社會還是經濟狀況,都只以主觀感覺評論事件,造成我們的社會積壓了大量負面情緒,而這狀況的形成,其實很多人都有責任,包括政府﹑傳媒,以及市民本身,如果我們每日都能發放多一些正能量,相信大家的情緒都能有大改善,亦能更令香港人更積極面對生活,不再被怨氣所困。
轉載自2015年10月23日 東周網 e-blog